twitter
rss

无为而有为
接受
是教育的根底
接受孩子的一切,
强、弱、好、坏、贫、富。。。
平等,宽容
对孩子们的教育给于奏效,
建立了
信任、信心及人格素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传统的教育程序,让人留下大人训,小孩听的画面;大人传授,小孩接受。而,你我大概都明白,教育的根本理念,不能只是着重于知识的传递,这也得包含所谓的智慧、品德与对于人生意义的了解。然,要让孩子拥有这一切,必须让孩子建构起对于自己的认知感,就此,不歧视小孩,不小看小孩,不对小孩无理辱骂,多关心他们,使小孩肯定他们自己,从而明白学习的意义,愿意接受教导,小树最终将成为一棵能给于别人蔽荫的大树啊!

由此,师长在面对孩子时,少挑缺陷,多一份欣赏;少一份苛刻的要求,多一份肯定的接受;当一个人拥有被接受的感觉,他将给于自己肯定及清楚为什么自己会那么做,而在被师长接受的当儿找到安全感、爱与自尊;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,这三种条件如果无法被满足,孩子们将会产生许多无形的困境和自以为的委屈。反之,孩子若觉得被尊重,也会对学习起积极性的意义,处事能更加仔细,及避开不必要的错误。

接受孩子的一切,并不代表师长们不需要处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、过失、缺点、或毛病,只是建议老师们或家长们,要小心的判断,以避免为孩子提供的不良效果的教学法,如:信心的折损、学习兴趣的退缩、活力的疲弱、大人小孩间关系的对立等等后遗症。我相信,如果师长能够以一颗宽容的心,去聆听、去接纳孩子的一切,在观点上换一个角度,不专断,不主观,这将形成无限的力量,教育奏效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强许多。

可以那么说,善于接受是一门能使教育工作更加有效、更加优质的技巧和艺术。接受并不代表赞同,它是执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包容、尊重、诚意和爱心,而这些的含量却常常发挥无限的力量,让一位教育者顺利的完成教育的目的及使命。
接受度包括:

一、理解性接受:
老师以一个诚恳的心去理解学生,能接受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,包括学生的好、坏、贫和富。另外,老师也能接纳学生的缺点和优点,借着对于孩子们的接受,老师便能善巧地在孩子遇到困难时,和学生沟通及给予正向的协助与关爱。

二、情感性接受:
借着对孩子的一份情感性接受, 当孩子犯错时, 我们便能轻易的避开恶怒痛斥,以爱打通和孩子间沟通的管道,让孩子感觉他不被排斥,消除孩子对师长们的隔膜,而增加一份尊重、信任及好感;如果孩子也能舒坦的接受了师长的关爱模式,那么,他们便能较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说或指导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