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witter
rss

‘对与错’、‘好与坏’
定义何在?
是主观?
是个人观点?
太多的主观,
加剧两代间的鸿沟
多一份谅解,
将化解无数的隔阂
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。


三、谅解(understanding

爱因斯旦曾如此说过:谅解也是一种教育”。

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,体谅学生的学习处境,从而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,耐心地给于引导,不加入主观性的因素或批评,不大声谴责和挖苦学生的错误。

当我们犯上某个问题或是面对某种困扰时,间中都会有一些原因,这些原因也许是很容易被接受或认同,但是,有些原因却会超越我们的认知范围,这时候的我们,将会渴望一股外来的包容力,希望别人对于我们的错误能够给于适度的谅解,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;这个谅解多数能给我们带来无比的力量;就此,老师的谅解,能有效地培养孩子们对老师的敬爱,更加能和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及健全的人格;很多时候,老师的一言一语,哪怕是一句短短几个字的体谅,也能发挥其力量,得以把学生们的疑惑消失,拉回正规的道路;反之,一句不通情的指责或含带羞辱的话,也足以毁了孩子的一生。

在教育的里程碑上,老师先要了解,甚至谅解一个事实 - 学中会错、错中能学。学习中的孩子,没有一个是不会不犯错的,重要的是,老师是否能在学生犯错之后,了解过程中的根由、谅解闪失,引导孩子,借着这一次的过失的环节里,明白错的根源,并且从这个错误经验中,体会到一些法则,或掌控一些判断事情的真伪,善恶、是非与对错的能力。

谅解是对别人的体谅理解,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,不计较别人的过失,甚至错误的一种态度,尤其在教育行为中谅解孩子的过失尤为重要,往往这样的情景会是一种引导,孩子将来也会以此心态去谅解别人

对于个别偶尔做了错事的孩子,教师不必事无巨细,动辄批评,取而代之的是小心处理、不带有伤害对方感受的途径加以接受、引导、讲解,这种宽容方式不止有助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,多数时候孩子也乐得接受。

谅解孩子也包含着教师对孩子的爱,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,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行为思想多使用理解和宽容。

如果我们有意达成谅解的心态,首先,我们必须平和我们心中的一股戾气,不因孩子的闪失而触怒肝火;在这里,想强调一句话:做错事的小孩,不是坏小孩。通过我们慈心的探讨,去感应孩子们不知所以然的想法,并且让孩子学会以老师对他们谅解的态度,去谅解别人的处境,并能从中培养理解及尊重他人。相反的,在实际教学中,有些老师们会借着孩子犯错的时机,挂着诸如“你这样是错的”、“你不应该这样。。。”、“你应该那样。。。”等等的话,跌入了说教式的陷阱里,让孩子升起抗拒听教的心态而其学习的效果,失去了自主性学习的机会。

学生害怕上学

智育华小的精英班,都是一群拥有良好成绩的孩子,而进班授课的老师,也都是经过校方精挑细选;这样,老师对学生们的成绩要求,更加不当话下。棋棋就是这所学校四年级的精英班生。自从进入这各所谓的精英班,棋棋变得闷闷不乐,一想到范老师的眼神,更不敢发问课业上所遇到问题,通常要等到妈妈晚上忙完家务后,才能要求妈妈指导,棋棋甚至多次装病不想去上课。

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相信范老师当了精英班的级任后,也备受着许多外界无形的压力,平时进班授课时,范老师也比往常来得更加严厉,不苟言笑,同学们也倍感压力;上课时,班上的学生都危襟正座,静静地听课,若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发问时,范老师就会以严厉的口气责怪道:“你上课不专心听课吗?老师刚才不是已经解释了这个的意思吗?好,老师再说一遍,不过你必须被罚站到下课钟声响才可以坐下!”j

昨天,小桦的小数点除法练习题出错,结果习题本子被老师丢出课室k,也被惠老师鞭打了数鞭。惠老师似乎没有仔细的探讨小桦为什么出错,而一味严厉地指责小桦不会又不问,并且乱乱做。前天道宏在华文生字听写,无法达到一百分时,被老师罚站一整天。班上每位学生看了都在发抖,无形压力似乎无时无刻的侵蚀着我们的莘莘学子,可悲呼!

学生做错习题、无法百分百的完成听写测试,不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吗?为何老师不是直接引导孩子去了解或去指正孩子所面对的问题,而需要让学生接受这类与问题没有直接关系的惩罚与鞭打呢?这种惩罚与鞭打,极可能升华出另一些无法预测或更加严重的问题,比如,好些学生莫名其妙的与老师之间,建构起一道无形的敌视隔墙,平时在校园中远远地看到老师,也会敬而远之,甚至暗地里想着如何向老师们报复。

很明显的,过度的严厉会令学生上课时心情忐忑不安,过于严肃及严厉的要求,会造成学生学习进展的障碍。难道,只有完美的试卷成绩及一百分,才能肯定学生已达到学习目标及保有光明的前途吗?学生以忐忑不安、忧虑的情绪如何进行思维学习及获得进度呢?文中棋棋就是一个例子,而精英班老师严肃的脸神,让她及其他同学处于不安;再加上,学生面对的各种处罚,也就成为学习生涯中的地雷。反之,如果老师在学生犯错时,能以正向的方式给予训练,情况应该会比较理想。如:在学生数学题常常犯错的部分,让孩子多做有关类似的习题,其惩罚效果往往比体罚而让学生不安好多了,或又比如学生不听道理,就‘罚’学生们多听一两段的道德教育课吧!

其实,学生或孩子课业上的犯错是平常不过的,只是在很多时候,大人都因为只看到错误而忘记错的根源,对孩子过度处罚,写错字,罚写数百次;达不到满分,罚站或没给于休息,造就的是孩子将会因为怕了而不犯错,而不是因为理解错误而不再犯。

重要的是,当孩子犯错时,老师能够竭尽所能引导孩子理解自己的错,让孩子的错误成为他犯错的经验,从中吸取可贵的教训。

为了能够让孩子好好地学习,学校应该是一个平静、舒坦及安全的学习环境,让孩子能在一个温馨的环境里,对学习产生乐趣;而且,老师平易近人、和蔼可亲的态度是学生想亲近的对象,往往有助于启发学生学习的乐趣,孩子们也会因为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想再继续地学习。

和蔼可亲的老师如严冬后春季再现的暖和,带给学生的是温暖的学习气氛。说实在的,很多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亲切、慈爱的眼神,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习、带给学生希望及未来。

误区
j  教导孩子时,我会很高兴孩子们发问问题,与其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传达课程内容,当孩子发问时,我可以就孩子‘不清楚’的地带详加解释,何乐而不为?再者,学会发问问题,也是学习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子,尚莫因为自己的不耐烦,而抹煞掉孩子的学习本能。因此,我秉持一个原则,只要孩子不明白,同样一个问题,就算发问一百次,我也绝不会责怪孩子,而我也常提醒我自己,孩子不明白,那是我的解释方法出问题或不够理想,我需要好好的检讨的是自己的解释方式或问题,而不是责怪孩子。

k  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难能可贵,爱护、重视及珍惜自己任何有关学习的东西是有必要的。老师的这个举动,似乎告诉孩子,这本子是可有可无的,要不,老师怎么会把它给扔了呢?所以,我常常提醒家长,不管再怎么的生气,也不可以把孩子的书包给扔了。

感谢恩师

我的成长和我今天在教育界稍微有点的成就,要感恩小学的一位老师 -- 张璐璐老师,一位对我起很深影响的好老师。虽然老师已经去世多年,但在我心中,对于恩师浩大的爱与关怀,也常常会泛起无数的感恩与怀念。

不知道什么原因,张老师很疼我。小时候,有一段时间,张老师每天在上学校时,都会顺道带我一起去上学。当时家境贫寒的我,父母忙于工作挣钱,根本也无暇兼顾我的生活,张老师无形中成了我的依偎,有些时候,还能得到老师为我准备的午餐及额外的功课辅导。师恩伟大,难以忘怀!

童年的记忆,因为张老师而有了色彩,她对我无私的爱与关怀,影响我走入教育这条路。她从没有对我采用任何责骂或鞭打,在我印象中,她总是这样慈祥地护着我,使我得以感应到‘爱’的力量,一路长大、成人。她那曾经在风雨中,为我撑伞遮雨的一幕,难以叫我忘怀,一位这样慈祥的张老师,奠定了我在教育的路上,势必要给于下一代更为具体的关怀与爱。

小学,张老师是我们的级任老师。当我们犯错时,她难能惩罚,总会清清楚楚地,明明觉觉的让我们知道自己的错误,没有严厉的指责,也没有恶声的责骂,一句一句地、温和地劝说,慈爱的眼神,多和蔼可亲。记得曾在任班长的一天,我以喊叫的方式命令班上的同学安静,看在眼里的张老师,想必是有许多的难过在心里,因为她从没有用这样的方式教育我们。过后,张老师以温和的口气引导我说:“虽然同学们很吵,但是,如果你大声的吼骂同学们,那么,班上最吵的人不就是你了吗?你是位班长,不应该如此地骂喊。”这让我尝试去意会,在课室里谩骂孩子的老师,是否是班上最吵闹的人呢?

慈祥和蔼的张老师,总是用很宽宏的胸怀,引导我们如何在心中培育爱和关怀,在学习中学习如何去原谅别人的过失。我想,我今天能常怀感恩的心,也应该是有张老师给予我爱的加护吧!一个小孩,如果常常生活在爱的环境里,长大后,相信也能够拥有感恩仁慈的心。

张老师的和蔼慈祥,加上认真的引导,领着我们以知理的理念去思考。我是幸运的,小学的生涯中,充满着那份慈爱的回忆。张老师的认真与指引,使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,常怀感恩的心态来与人相互动。真的,好期待,也好希望:我们的老师,也能让我们的孩子得到那一份幸运!

现今的教育体系因受到多方面的困扰,许多老师虽然不愿意,但是似乎也没辙,只能继续以‘成绩’来当教育的成败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学生考不好,老师责备、体罚,有些家长的不谅解,也给学生加剧了沉重的压力。难道不可以说,这是一种含有‘毒性’的教育吗?希望老师们能够努力地为我们的教育注入慈祥和蔼的颜色,让它亮丽了学生们的人生跑道。

不明白的课业,
老师耐心的指导。
讨论时,
老师像慈母
像爸爸
像哥姐的可亲。
有烦恼
老师像梦中的天使,
呵护着,
使学生如一颗颗的种子,
被爱滋润
开心地萌芽、健康地、茁壮地
成长。




二、和蔼可亲(approachable

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微妙的。一开始,老师便是孩子们现在或未来的一个可信度强的导航员,除了家人,学校教师是孩子们最亲近及接触最长时间的人,因此,老师对孩子的人格及成长扮演者不可抹煞的角色,无形中也成为影响孩子未来成长及成就的重要人物之一。

既是对学生影响深远的人,老师的态度也相对的占有了极为重要的角色。事实上,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‘和蔼可亲’的老师;和蔼可亲的首推条件是老师会心的笑容,这一种笑容往往可以发挥起无限的力量,去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和担心;如果,老师能让学生们觉得老师比他们的朋友还亲切、能聊天、谈心,并且可以诚心诚意地听取他们的心声,协助学生们解决问题,我相信,这样的老师,在同学们面前就像好朋友,好军师,孩子也比较能够接受这样老师的批评,建议或指责,从而了以改进自己的缺点及积极地学习。
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,对待学生就有如对待自己一般,尽求发挥教育的真谛,为孩子们增长智慧,传授知识,培育和谐情感,使教育过程得以发挥其作用。无疑的,当这些老师走入课室,学生将会以更加舒坦和轻松的心情学习。

反之如果老师常常把怒气往学生身上浇,大声地训斥无法完成功课或行为出现状况的孩子,或在教学时,摆着一幅凶相的脸孔,让孩子们觉得遥不可及,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和亲近,想必是相当困难的事。而,如果孩子每天都带着一颗颤抖的心来上课,担心不知何时会踩到老师的地雷而被炸伤,这无形中加强了孩子对于教育的负面思维与感受,间接的影响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。


简单来说,请不要让孩子们觉得:‘学校比外面的世界更恐怖!’

妈妈,我想多待一会儿


有一回,一个学生在生活营进行活动时,欺负营内的其他同学,营里负责导师多次向我投诉,使我开始观察这个孩子的动机所在。一直到有天,我亲眼目睹他打同学时,我把他叫到我身边,并且温和地问他发生什么事,但是,这个孩子对老师却带着敌意,在他的反应回答中就冒出一句话:“我不告诉你,你们老师每个都是一样的!”就那么一句简短的话,却也触伤了我的心灵,让我心在滴血啊!老师,您可听到孩子的呐喊?他是否也在承受着老师‘无理’的伤害呢?我不会对一个受伤的小孩施压力,我向这位同学道歉,并告诉他,我必须‘中止’他参与别人的活动,因为他的举动有可能伤害到身边的人,这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,但是,我表明我绝对愿意陪伴着他。

我把有关孩子带到一个角落,并没有强求孩子回答我的任何问题,我只是用我的诚意陪伴着他,接受他,很快的,他信任了我而愿意和我交谈。之后他自己开口告诉我有关他自己的情绪。另外,我采用过去生活的点滴,引导这位同学了解学习相处之道。生活营结束时,学生还向妈妈要求,要多留下来一些时候。

在任何时候,当孩子出现了状况,给他们时间和我们谈谈,以宽容的心量去听一听他们的心声,我想,我们会很容易谅解他们的处境。就以这个例子,一开始,我便没有用自己的观点来指责他:“你错了因为你打人”、“你不应该这样”等等的定罪词语。学会欣赏学生,然后接受学生的一切长短,有些人可能认为那份欣赏是多余的,但,对一个孩子来说,这份接受往往有如天降甘露。一个信任的眼神、一个激励的微笑都是一种接受的显示,不要因为我们大人的不以为,却不小心地毁了学生的一切。


  
误区
j 教育必须以优点做出发点,老师一开口,便感觉到一种指责的口吻,这不单只破坏与学生们的沟通,建立不了关系,也很难从孩子身上拿到真正的原因或答案。
k  虽然感觉上老师的出发点,是接受;但是,所传达的语言,让学生们感觉到又是另一番指责,要孩子真诚回答,难矣!
l  说道理要看时机,先体会在当下,孩子是否能接受我们的训示?如果不能,说了也是枉然,不是吗?此句中,幸亏老师有表明其接受度,才能维续一些效果。

孩子,你不再爱老师了吗?

梓维和小轩是对很机灵的表兄弟兼同学。多次在学校进行的晨读活动时逃课了,原本应该进入阅读室的他们,今天却躲在图书馆看书。在监护主任发现时,被带入行政室,交给负责晨读的西蒂老师处理,以让晨读老师知道学生为何逃课及处罚。

“为何你们俩位刚才没来上我的课?很不喜欢晨读吗?”j

“老师,我们的闹钟坏了,起不来,所以我们今天又迟到了。。。就。。。没进去阅读室。”

“梓维、小轩,今天晨读活动了你们又缺席了!老师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,好吗?” k

两位小瓜不语。

“好,你们现在不方便说也没关系,有机会想找老师谈谈,老师会很开心的。不过,老师只想让你们明白,爸爸妈妈把你们送来学校是希望你们多学知识学问,还有,老师更希望你们珍惜时间,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学习,老师一直对你们抱着很大的希望,希望你们将来能很有学问,能学业成功噢!” l

不知是有所领悟还是老师的话感化了这两位顽皮的学生,只见他们流下眼泪认错了。

“老师,对不起。。。。”

“那你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?若有错,该如何处罚呢?”

“我们下次一定准时来晨读。。。呜。。呜。。待会儿下课我来补回缺课的生字。。。”另一位学生答应回家自己罚写二十个生字给老师。

在旁的老师个个都看了目瞪口呆,特别是平时超皮的学生竟然会哭感到奇怪。



其实整个过程中,惩罚学生肯定不比接受学生来的强,最主要的是西蒂老师对学生的逃课举动,虽然有些欠善的地方,但是依然做了适度的调整,接受及应用了劝说的技巧,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态度中哪方面出了轨道。老师的循循教导及谅解心,协助学生明了缺课的利与弊,这就是达成优质教育的其中一项守则。

以善巧的心去理解,宽容的心去接受,它带给学生无限的惊喜与感恩,也能消除师生间的隔膜。

无为而有为
接受
是教育的根底
接受孩子的一切,
强、弱、好、坏、贫、富。。。
平等,宽容
对孩子们的教育给于奏效,
建立了
信任、信心及人格素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传统的教育程序,让人留下大人训,小孩听的画面;大人传授,小孩接受。而,你我大概都明白,教育的根本理念,不能只是着重于知识的传递,这也得包含所谓的智慧、品德与对于人生意义的了解。然,要让孩子拥有这一切,必须让孩子建构起对于自己的认知感,就此,不歧视小孩,不小看小孩,不对小孩无理辱骂,多关心他们,使小孩肯定他们自己,从而明白学习的意义,愿意接受教导,小树最终将成为一棵能给于别人蔽荫的大树啊!

由此,师长在面对孩子时,少挑缺陷,多一份欣赏;少一份苛刻的要求,多一份肯定的接受;当一个人拥有被接受的感觉,他将给于自己肯定及清楚为什么自己会那么做,而在被师长接受的当儿找到安全感、爱与自尊;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,这三种条件如果无法被满足,孩子们将会产生许多无形的困境和自以为的委屈。反之,孩子若觉得被尊重,也会对学习起积极性的意义,处事能更加仔细,及避开不必要的错误。

接受孩子的一切,并不代表师长们不需要处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、过失、缺点、或毛病,只是建议老师们或家长们,要小心的判断,以避免为孩子提供的不良效果的教学法,如:信心的折损、学习兴趣的退缩、活力的疲弱、大人小孩间关系的对立等等后遗症。我相信,如果师长能够以一颗宽容的心,去聆听、去接纳孩子的一切,在观点上换一个角度,不专断,不主观,这将形成无限的力量,教育奏效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强许多。

可以那么说,善于接受是一门能使教育工作更加有效、更加优质的技巧和艺术。接受并不代表赞同,它是执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包容、尊重、诚意和爱心,而这些的含量却常常发挥无限的力量,让一位教育者顺利的完成教育的目的及使命。
接受度包括:

一、理解性接受:
老师以一个诚恳的心去理解学生,能接受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,包括学生的好、坏、贫和富。另外,老师也能接纳学生的缺点和优点,借着对于孩子们的接受,老师便能善巧地在孩子遇到困难时,和学生沟通及给予正向的协助与关爱。

二、情感性接受:
借着对孩子的一份情感性接受, 当孩子犯错时, 我们便能轻易的避开恶怒痛斥,以爱打通和孩子间沟通的管道,让孩子感觉他不被排斥,消除孩子对师长们的隔膜,而增加一份尊重、信任及好感;如果孩子也能舒坦的接受了师长的关爱模式,那么,他们便能较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说或指导。